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92章 奇才

王国桢注视着围在一起的胡适之几人,他们手中端着《晨报副刊》,正在讨论着什么。王国桢心中了然,他们定是在讨论自己外甥李斯年所撰写的那篇杂文。这也难怪,毕竟李斯年这也算是替胡适之捉刀了,正面硬抗“学衡派”的那些作家编辑。王国桢也是国学大家,其古文造诣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梁漱溟还要深厚,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就是他最初释读出来的。因此,当《估《学衡》》这篇文章呈现在他面前时,他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不凡。

《估《学衡》》这篇文章是他亲自推荐给《晨报副刊》的,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他都细细品读过。除了那些幽默而犀利的批评之外,文章中所挑出的那几处文言文用法错误,也是极为精准,让他印象深刻。想到李斯年这个从小与自己亲近的外甥,如今能写出这样的文章,王国桢心中甚是欣慰。当然,他也料到这篇文章必是离不开他那位举人妹夫的指导。这些年,妹夫寄情乡野,潜心研学,其古文功底已然炉火纯青。

王国桢深知外甥写这篇文章的用意,无非是想与胡适之等人提前打好关系。他决定助外甥一臂之力,于是随口向胡适之问道:“适之,你觉得《估《学衡》》这篇文章写得如何?”

胡适之显然没想到王国桢会对此感兴趣,毕竟两人虽同在北大教学,但平日里交往并不多。王国桢平时都是和罗振玉、沈增植、柯劭忞这些“学者型遗老”是一个圈子里的人,二人除了工作上的必要交流之外,几乎没有什么私人交集。

但出于对王国桢学问的敬重,胡适之还是给出了中肯的评价:“文章确实不错,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。”

王国桢谦逊地回应道:“适之过奖了。”

他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,难道这篇文章是出自王国桢之手?胡适之也不禁疑惑地问道:“难道这篇文章是国祯你写的?”

他在心中暗想:咱们俩关系没这么好吧,你竟然还为我仗义执言,真是感动啊。

王国桢虽然是前清遗老,但是他并不反对白话文,相反他在授课时还主动使用白话文,对推动白话文的普及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这一举措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,但是他反对白话诗,也批评过白话诗的开创者胡适之的诗作。他认为白话诗还不成熟,没有一定的格律框架,创作效果并不好,像是

“毫无疑问,

我做的馅饼,

是全天下,

最好吃的。”

这种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